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热点 > >> 正文

美丽蒲池:华丽嬗变 未来可期

来源:中国农科新闻网 时间:2023-07-10 16:18:44
x

七月的蒲池,绿意涌动、生机盎然。车厘子歇罢,花椒登场,稻苗青青,乡村和美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乡村振兴培训学校的课堂上,干部、群众讲知识、谈认识、教技术,融为一体。

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,大家比技能、比速度、比实效,实干为先……

一幕幕景象令人动容,一个个场景让人干劲十足。

在武都区蒲池乡,乡村振兴是落实到具体的村、人,每一项举措的行动,是构建现代化的精细产业形态,更是建设一个以富裕、宜居、和谐现代化田园综合体的方向。

朝着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的未来,蒲池乡迎难而上、排难而进,执实干之笔,以担当为墨,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和美诗篇。

以“学”为先,淬炼乡村振兴“主力军”

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,而要练就过硬的本领,关键在于学习。

“我们要以学为先,以干为重,切实把学习成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……”在蒲池乡党委书记王鸿来看来,就是要以“学习之钥”解锁乡村的“振兴密码”,打造一支党性强、能力优、作风硬的乡村振兴“主力军”。

学之愈深、知之愈明、行之愈笃。基于此,蒲池乡积极谋划,主动作为。以周一学习班带领学、周五研讨班交流学、月末轮训班系统学“三班三学”为抓手,通过领导上讲堂、党员进课堂、干部上学堂,对干部管理上持续推行强化学习、优化分工、细化任务、量化考核、深化关爱的“五化法”,不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。

学习的不止干部,走进由蒲池乡原坪儿小学改造而成的蒲池乡乡村振兴培训学校,详细的课程安排,书法、剪纸文化艺术创作基地,教技术、上课时的剪影,浓浓的学习氛围让人浸润其中。

“建立制度化的乡村振兴培训工作机构,目的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,培养更多决策、执行、落实各梯队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。自2021年开办以来,每个月举办一次针对性培训。”王鸿来说。

一个领导带一片,一个干部帮一村,学习培训的效果落地见实效,如今的蒲池处处弥漫着比学赶超、大干特干的工作氛围。

以民为本,建设宜居和美新家园

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走进蒲池乡王家坪村,一条干净宽敞的道路穿村而过,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整洁、主题突出的“迎客”广场,错落有致的房屋、郁郁葱葱的树木、干净整洁的村容,千亩成片的车厘子园……

“村里路修好了,基础设施完善了,花园、凉亭都修好了,还发展车厘子、花椒这些特色产业,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王家坪村村支书王保平说,将来王家坪村会建成一个集樱花观赏、休闲垂钓、旅游观光、车厘子采摘、生态农庄、文旅康养为一体的综合产业示范村。

变化的不止王家坪。“我们以王家坪村为示范点,围绕‘一千两万’产业发展思路,着力打造千亩车厘子示范园、百亩林下蔬菜种植园及十里樱花长廊,逐步形成集特色产业、文旅康养、休闲娱乐、乡村体验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。”王鸿来介绍道。

今年以来,蒲池乡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契机,从乡村风貌的“形、实、魂”上下功夫,因地制宜设计规划,全面实施项目工程,高标准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。

道路硬化、拓宽路面及小花园、垃圾屋、公共厕所建设,村庄沿线脏乱差、小节点治理、人居环境整治、美化亮化等项目、措施的落地见效,让蒲池山水相依、绿水环绕,处处皆景。

不仅如此,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,蒲池乡定岗、定人、定地段,以境内道路两旁整治为切入点,“捡、扫、清、除、防”,由点到线再及面,让污水潭、遮丑墙等变成了小景点。

乡村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已经在蒲池徐徐铺开。

以“特”为要,唱响特色产业“发展曲”

产业旺则乡村兴,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“源动力”。

今年60多岁的司高中,是王家坪村第一个种车厘子的人,有着600多棵树的他,是村上有名的田秀才、土专家。“效益很好,去年车厘子收入了5万多元。再加上果蔬套种的洋芋,收益不错。”司高中说,车厘子种植是朝阳产业,很适合蒲池,2021年以来在王家坪逐步推广种植。现在他和合作社正计划把原有的树种替换成矮化品种,进行标准化管理。

一直以来,蒲池乡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思路,结合地域优势,着力做强“一千两万”长效主导产业,重点打造“一园两带三种四养五特色”产业体系。

具体就是在川坝河谷区打造千亩车厘子综合示范产业园;在现有花椒种植规模基础上,补栽补种,在高半山坡集中发展万亩花椒基地;在高海拔区,大力发展党参、当归、大黄、羌活等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。

同时,以王家坪村车厘子产业为引擎,大力打造千亩车厘子示范园、百亩林下蔬菜种植园及十里樱花长廊,带动南北两片实现肉兔、土蜂、土鸡、冷水鱼等养殖业协同发展;积极引进和大力支持食品加工、餐饮企业,推出橄榄油、山野菜、药膳土鸡、香辣兔头、麻爽冷水鱼、蜜汁车厘子等特色农副产品。

截至目前,蒲池乡发展车厘子1100亩,其中已挂果300亩,2022年实现产值160余万元。

以“心”换“新”,重塑乡村新风尚

“思想观念的转变,体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。”在蒲池五年多,王鸿来深刻地感受到蒲池群众的变化。

“蒲池基础比较差,25个村相对分散,原来是让人比较头疼的乡镇,上访的人比较多。”王鸿来笑着说,但是现在,连续两年零上访。

而这样的转变得益于蒲池大力推行陇南民事直说“1234”工作法,结合矛盾纠纷调处“四联调”机制,坚持让干部主动问事,群众公开说事,集中力量办事,着力解决群众“急、难、琐、杂、愁、盼”问题。

在具体工作中,蒲池乡突出“精心”谋划部署、“细心”入户走访、“倾心”听取民意、“全心”解决难题、“真心”服务为民的“五心法”,同时以村党支部为核心、村“两委”班子、村级妇联组织、驻村帮扶工作队、党员代表等组成的“民事直说委员会”,用每月逢十说事推广“新媒体+村务公开+服务群众”线上说事模式,扩大群众说事覆盖面和便捷度,畅通群众诉求渠道,搭建说事平台,形成一级抓一级,层层抓落实的说事工作机制。

变化显而易见,在建设王家坪村游客接待中心时,需要用到20亩公共用地,在民事直说日,群众带头主动让出地方,不要补偿,只希望把村上的项目建设好,让村庄变得越来越好。

如今,文明村风蔚然成风,干部群众关系密切了,支部凝聚力增强了,蒲池乡完成了华丽蝶变,山青、水美、人和、业兴的美丽新蒲池正在落地成景,未来可期!(马智泉 靳淑敏)

上一篇: 幼儿园突发刑案,6死1伤!遇害者身份仍在核实,25岁男子被捕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精彩推荐

查看更多